兴安盟现在产什么
兴安盟属中低丘陵地区,大兴安岭山脉以从西到东面的走向纵贯兴安盟西部。地貌形态可分为四个类型:中山地带、低山地带、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带。中山地带处在兴安盟的西北部。为大兴安岭主脊线。这一带覆盖着以兴安落叶松、杨、桦为主的森林和次生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兴安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980.9万亩,比上年增加35.3万亩,增长3.7%。粮食总产量达到210.09万吨,比去年增加71.99万吨,增长52.13%,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玉米产量136.67万吨,比去年增加43.65万吨,增长46.93%;小麦产量7.22万吨,比去年增加3.95万吨,增长1.2倍;大豆产量16.00万吨,比去年增加7.21万吨,增长82.13%,油料作物产量7.03万吨,比去年增加3.48万吨,增长98.3%。 农业生产能够获得这样的收成,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我盟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年种植业增加值完成 21.54亿元, 增长 25.7%。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3.1%。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中国远古神话人物—神农氏,他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于是开启了人类农业的历史。
中国传统农业历来就是广义的农业,涉及农、林、牧、渔、副各个方面,从神农氏至今,我按照生产工具的发展分为了四个时期:一是人力、石器农业时期;二是人力、青铜器农业时期;三是人力、畜力、铁器农业时期;四是人力、动力、铁器农业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作是我国的传统农业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