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单介绍下英国的谷物法?
1815—1846年间英国谷物法的变革是保护贸易制度向自由贸易制度过渡的一个典型案例。
英国政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谷物法而不是自由贸易下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并可以节约分配成本。
1815-1846年间,英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谷物法的分配成本一收益发生改变,边际上的积累最终导致了谷物法的废除。
这种渐进的、积累的变革方式,为英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 希望对你有帮助
英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影响其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什么
英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影响其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什么?
-
-
-
答:乳蓄业。市场广阔。英国人有爱吃乳制品的习惯。资金技术力量强。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支持。机械化水平高。
英国的圈地运动初期时候把土地占领了,大量的农民没法耕种,那时候的农业技术也比较落后粮食怎么够供应呢
所谓圈地运动,是指贵族通百过各种手段把农民的土地无偿收归己有,农民失去了土地所度有权或者耕种权,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知(在此之前,农民可以靠出卖自己耕种的作物为生)。贵族圈了地,不会把地荒了,而是用来出租,养羊、种植粮食或者道其他回作物,以此赚钱。也就是说粮食的供应还是能够保证的,只不过原来卖粮的是农民,圈地运动之后卖粮的变成贵答族了……
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和影响
英国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根源于封建领地制经济,经历了3 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最终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
1. 英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形态:封建领土制经济
封建领地制经济以庄园为组织形式,一个典型的庄园有一个中心村,耕地分为领地自营地和租佃领地,即份地两部分。每个农奴从庄园主手中领有一块份地,一般为30 英亩(1 英亩约等于4000 平方米),收获归农奴所有。领主的自营地由农奴代为耕种,每周义务劳役3~4 天,收获归庄园主所有。同时,随着教会地位的上升,封建领地制经济主要由世袭领地和教会地产构成。
2. 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农村土地制度的实现方式:圈地运动
第一,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发端于14 世纪末15 世纪初英国养羊业圈地运动的兴起。这一阶段的圈地运动规模小,属于非法行为,主要以圈占森林、沼泽、牧场和荒地在内的公地为主,目的主要是变公地为牧场。圈地运动有力地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度。
第二,18 世纪以后,英国的圈地运动出现了第二次高潮。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以棉纺织业为发端的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英国的工业革命爆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迅速增长及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颁布的大陆封锁令,推动了英国晚期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这次圈地运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会发出圈地法令,圈地以合法形式进行。1709~1810 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牧场领域,建立大农场,英国议会共颁布圈地法令3037 项。3 据估计,1700~1760 年间被圈土地达到34 万英亩,1760~1790 年间被圈土地达到298 万英亩。
第三,19 世纪圈地运动结束后,消灭了小农阶层,产生了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建立了典型的土地所有者C 租地农场主C 雇佣工人这种所谓三位一体的资本主义农场,标志着英国资本主义农场制度的形成。
3. 英国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
20 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二战后,英国资本主义农场制度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村土地所有权结构出现了新动向。在整个19 世纪,英国占主导地位的农村土地制度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租佃农场。19 世纪末,英格兰的农村土地约有87%是出租地,在苏格兰和威尔士,这一比例高达90%以上。二战以后,自营农场的比重上升,租佃农场的比重有所下降。到1977 年,62%的农场为自营农场,38% 为租佃农场。
第二,地主的地位下降,农场主的地位上升。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地位下降,使用权的地位上升,租佃者取得了终身租佃权。
第三,农场经营规模,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政府在政策上支持大农场,排挤小农场,以扩大农场规模,增强其竞争力。1967 年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对合并的小农场政府提供所需费用的50%,对愿意放弃经营的小农场主发给2000英镑以内的补助金,或者每年发给不超过275 英镑的终生年金。1990 年,英国10 公顷以下的农场,农场数占26.4%,10 公顷~50 公顷(1 公顷约等于1 万平方米)的农场数占40.4%,50 公顷以上的农场,农场数占33.3%,农场面积占82.8%。